2017年10月11-12日,第二届两岸中国逻辑史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南开大学(津南校区)举行。借作大会报告“近20年名辩本质多元诠释的成绩与问题”之机,晋荣东教授主持的2016年度国家社科项目“基于推理担保机制的逻辑、名辩比较研究”举行了中期沙龙。
晋荣东指出,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名辩逻辑化”逐渐丧失其范式地位,对名辩本质的诠释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阶段,并明显区分出两大阵营:一个程度不等地坚持“名辩逻辑化”的立场,立足逻辑来阐明名辩的本质,可以统称为“逻辑中心论”;另一个从总体上对“名辩逻辑化”持否定态度,不以逻辑为基础来诠释名辩的本质,可以统称为“去逻辑中心论”。在他看来,这种多元诠释对此前名辩研究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纠偏,取得了一系列值得肯定的积极成果,如推进了名辩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纠正了“名辩逻辑化”对名辩多重内涵的遮蔽,促使学者重新思考名辩学与中国本土逻辑的关系。不过,对名辩本质的多元诠释尽管为全面揭示名辩话语的多重内涵、准确评判名辩话语的历史地位提供了可能,但也出现了若干需要认真加以对待的问题,如名辩本身是既定的还是生成的?名辩的本质是一还是多?关于名辩本质的多元诠释之间是何关系?面对上述问题,晋荣东认为,一种谨慎的做法应该是更加注重名辩的历史衍化及其多重内涵,而不是对名辩的所谓本质做简单化的勘定。
针对晋荣东的报告,北京师范大学董志铁教授、南开大学张晓芒教授、台湾大学李贤中教授、辅仁大学邱建硕副教授等先后给予了评论,对于下一步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